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跨領域學者對話、激盪,在非歐洲中心的架構下,以從臺灣的特殊性出發,探討「臺灣理論」建構的可能性。提出尋找「臺灣理論」的初步嘗試,希望能抛磗引玉,引發更多學界朋友們的關心。我們初步的結論是:臺灣為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臺灣理論也就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在非歐洲中心的大架構下,以臺灣為出發點的理論思維離不開臺灣的特殊性,也正是基於此一特殊性,才能成為有關世界的理論思維。未來我們將以此認知為基礎,進一步發展知識臺灣的探討。

  本書源自一群關心臺灣知識理論建構及發展的學者之集思廣益。學者們來自不同領域,共同組織「知識臺灣」學群工作坊,以各自的專長及知識經驗,彼此的對話、激盪,尋找「臺灣理論」的可能性。本論文集即為其首次成果發表結集。

  論文集先從理論建構的觀點出發,討論臺灣理論建構及發展的可能性。包括陳瑞麟〈可以有臺灣理論嗎?如何可能?〉、史書美〈理論臺灣初論〉、湯志傑〈現代性的實驗室:從多元現代性的觀點詮釋臺灣在世界史中的意義的嘗試〉三篇文章,從臺灣觀點說明「理論」如何結合在地的歷史、經驗條件,實現為具體的知識生產。

  陳瑞麟在〈可以有臺灣理論嗎?如何可能?〉中,從理論形成及建構的脈絡,談「諸臺灣理論」建構的可能。指出「臺灣理論」的條件為:建構者認同臺灣學及臺灣研究社群,參與、投入並促成臺灣學的發展成長,研究具特別歷史經驗和脈絡的臺灣現象,並提出滿足理論條件的論述來交代這些現象。

  史書美的〈理論臺灣初論〉,主張以世界史的角度,將臺灣放入世界格局中,探索臺灣理論的可能性及其已有的、可能的內容。作者提出「定居殖民主義」及「美國主義」作為觀察臺灣歷史及知識建構的切入點,並認為定居殖民主義是臺灣理論的根本結構,由邊緣及弱勢出發的臺灣理論,正是其能量及批判性與倫理性的基礎。

  湯志傑的〈現代性的實驗室:從多元現代性的觀點詮釋臺灣在世界史的意義之嘗試〉談多元現代性的「糾結、纏繞」,強調重新認識臺灣的重要性,並以世界史的、本地的、多元的視角,將臺灣界定為「現代性的實驗室」。

  在臺灣接受西方理論的過程中,外國文學研究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一直因為知識殖民、理論在地化等問題而遭受質疑與挑戰。本論文集所收錄亦數篇外文學領域學者的文章,由各種角度檢討了外文學科面對在地理論建構所作的努力與所面對的困難。

  廖朝陽在〈理論與虛空〉中,論述了從1970年代理論興盛滲透到90年代理論的死亡與後理論時代,多面向的發展脈絡,由此導引出「理論在臺灣扮演什麼角色?」此一值得深省的問題。蕭立君的〈批評的常識/常識的批評:理論、常識、與改革〉,在新一波反省「理論」的思考中,重新檢視「理論」在臺灣的意義,正視西方理論在臺灣的發展與(再)生產。李鴻瓊〈臨界臺灣:阿岡本、佛教與《海角七號》的範例〉,以電影《海角七號》七號為例,運用文化理論探討劇中人物的臨界角色,對照於臺灣之於世界的角色位置。

  梅家玲〈學院教育與知識生產──以《中外文學》的中國/臺灣研究為例〉,以旁觀者的角度,描述外文學科的理論引介如何切入知識環境,與鄰近的中國文學、臺灣文學研究產生互動。而廖咸浩〈華人海洋與臺灣:海盜、另類現代性、「後中國」動能〉,則納入平滑空間的理論,處理後中國海洋文化的議題,以此重溯臺灣文化本質中的海洋元素,並重新詮釋「離散」及華人的海洋世界。

  在理論演繹及文學領域的發揮之外,陳東升〈臺灣科技產業與技術研究的「自我後進化」之探討〉透過高科技產業研究及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個案檢討,以及呂紹理的〈從螟蛉到螟害:近代臺灣的農業蟲害及其防治〉回顧蟲害觀念、農藥知識多重傳布的歷史,則呼應了理論必須回歸具體情境,在其中取得動力與效力的看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2015-)。曾任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2013-2016)、《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2006-2012)、國內外期刊編委。專長為科學哲學、科技與社會、自然哲學與科學史。也探索臺灣思想史,對於八十年代解嚴前後的思想迸放極感興趣。著有國內國際期刊和專書論文逾五十篇,並出版七本著作,如《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2012)、《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2010)、《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2006)。

史書美

  生於韓國,臺灣讀大學,美國讀碩、博士,現任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和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以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著作大多發表在美國,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及主要立論者。其論文散見美國的主要學術刊物如PMLA等,部分著作已翻譯成華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土耳其文。專著包括《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與《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另合編Minor Transnationalism、Creolization of Theory、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Comparatizing Taiwan等書。

湯志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旨趣為藉系統理論及歷史社會學之助,釐清傳統中國到現代臺灣的長期社會結構演變,晚近開始嘗試將世界史的面向也整合進研究視野中,尤其關注多元現代性與文明比較的問題。近作如“Towards a Really Temporalized Theory of Event: A Luhmannian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well’s Logics of History”、〈驚不驚奇有差嗎?西方觀點燭照下對華夏文明秩序源起觀念的初探〉、〈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

廖朝陽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回國後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理論、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學術期刊,其主要關懷為探討真實與知識的落差及相關議題。近年來特別著重在結合精神分析的無意識說與佛教思想的「無明」觀點,作為處理力與勢的切入點,藉以闡述在知識不確定的存在情境下,人仍然可以以物為師,突破主體意識的有限性,擬想一種真實的倫理。

蕭立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自2105年1月起),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理論、加勒比海文學文化、精神分析、批判理論、種族論述等,最新研究計畫專注於東亞脈絡下之批判理論、在地理論、及阿岡本學說與政治性。蕭立君近期的著作收錄於Comparatizing Taiwan(Routledge 2015)這本專書中,亦曾於《中外文學》發表過有關臺灣脈絡下理論知識的論文(2014年3月);其他論文刊登於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2010),M/MLA Journal(2008),以及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07)等國際英文期刊。蕭立君曾任“This Shipwreck of Fragments”: Historical Memory, Imaginary Identities, and Postcolonial Geography in Caribbe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一書的主編,亦為該書寫引言及其中一篇章;此外,前述2007年發表的期刊論文爾後獲收錄於Representing Humanity in anAge of Terror(Purdue UP 2010)這本專書當中。

李鴻瓊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西方文學與文化理論、文藝復興文學、臺灣文學與文化等。於西方理論方面,研究對象包括Lacan、Benjamin、Deleuze、Žižek、Agamben、Badiou等思想家及相關流派。於臺灣研究方面,主要以當代比較文學為方法,從西方理論的角度,分析臺灣文學、電影、藝術、政治社會議題等。晚近研究嘗試結合東西思想,進行實驗性的理論論述。曾擔任《中外文學》、《文山評論》、《藝術觀點ACT》期刊之專輯編輯。

廖咸浩

  美國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臺大外文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臺大主任祕書。曾任華盛頓大學、維也納大學、查爾斯大學等校客座及特約講座教授,並於普林斯頓、芝加哥、墨爾本、香港中文等大學任訪問學人。現任臺大外文系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及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研究範圍包括:文學及文化理論、比較詩學、英美現代詩、當代小說、紅樓夢、道家美學、華人離散、臺灣文學及文化等。著有散文集《迷蝶》,評論集《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編有《八十四年度小說選》、《臺北學》(I)、《臺北學》(II)。另有專書《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後臺灣文學》等書即將出版。

梅家玲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曾先後擔任捷克查理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另編有《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等。

  相關著作
  《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新版)》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

陳東升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在都市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設計與社會創新、以及科技與民主,由於長期參與審議民主的推動,因此現在倡議參與式預算的直接民主實作,以達到鞏固與深化臺灣民主制度的目的。同時透過「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參與,在臺灣發展出一種可以結合理論和實作的知識典範,以便彰顯人文及社會學科知識累積的社會意義。

呂紹理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著有《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執行並共同編撰《深坑鄉志》。《水螺響起》一書獲選為日本交流協會年度翻譯事業,於2006年出版日文版《時間と規律:日本統治時代に於ける近代的時間制度導入と生活リズムの変容》;《展示臺灣》一書則入圍第30屆金鼎獎最佳圖書及最佳著作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化學工業、農學與臺灣和東亞農業變遷之間的關係。

  相關著作
  《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修訂版)》

 

目錄

序言

可以有臺灣理論嗎?如何可能? 陳瑞麟
理論臺灣初論 史書美
現代性的實驗室:從多元現代性的觀點詮釋臺灣在世界史的意義之嘗試 湯志傑
理論與虛空 廖朝陽
批評的常識/常識的批評:理論、常識與改革 蕭立君
臨界臺灣:阿岡本、佛教與《海角七號》的範例 李鴻瓊
華人海洋與臺灣:海盜、另類現代性、「後中國」動能 廖咸浩
學院教育與知識生產:以《中外文學》的中國/臺灣文學研究為例 梅家玲
臺灣科技產業與技術研究的「自我後進化」之探討 陳東升
從螟蛉到螟害:近代臺灣的農業蟲害及其防治 呂紹理

附錄:知識臺灣學群宣言草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4334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歷經整整48天,6個測試版的調整,iOS 13.4正式版終於來了。 ... 這次正式版的更新,算是iOS 13以來,新增功能最多的一次。 從iPhone、iPad 、Mac、Apple Watch,甚至到HomePod都get到更新,幾乎覆蓋了蘋果整條產品線。 小雷不多說,直接上這趟更新車,看看有哪些是你想要的新功能。 這樣也能喚醒Siri了 說起Siri,小雷的第一印象就是「智障」,幹啥啥不行,離想像中的智能語音助手還有點距離。 ... 蘋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這次更新中,對Siri進行了一些改進。 以前我們把手機正面朝下,或者手機上被東西蓋住,這時候是不能用語音喚醒Siri的。 更新iOS 13.4之後,我們只需在設置 —「輔助功能」—「Siri」中,把「始終用「嘿,Siri」喚醒」這個開關打開。 ... 這樣就不怕手機被蓋住或者反面,而喚醒不了Siri的尷尬情況了。 回到主螢幕可以喊Siri幫忙了 Siri的更新不止這一個。 之前我們跟Siri說回到主螢幕,智障的Siri只會跟我們說回到主螢幕的方法。 ... 這點也是很迷惑,這方法還要你教? 蘋果在這次更新中,終於幹掉了這智障提示。 現在我們喊Siri回到主螢幕,真的就是自動回到主螢幕了。 ... 小雷感覺啊,蘋果給Siri越來越多的權限,這是要開始在Siri上發力的節奏了? 相冊滑動切換「年、月、日」選項卡 iOS 13帶來了不少新變化,其中系統相冊的改變非常大,簡直是大刀闊斧。 ... 比如新增了多個照片和視頻編輯工具,還有底部的「年、月、日」選項卡。 小雷發現,以前相冊底部的「年、月、日」都是不滑動切換的,而是要單個點擊。 iOS 13.4更新之後,可以用手指按住,然後滑動切換了。 ... 小雷劃著劃著,發現這動畫還挺解壓的…… 打包付費功能 下面要講的這個新功能對於擁有蘋果全家福的朋友來說,簡直是福音。 小雷發現,蘋果在AppStore中加入了「通用購買」功能。 ... 這功能簡單來說,就是「打包付費」功能,只需要付一個App的費用就可以跨平臺(iOS、Mac OS、tv OS)使用。 比如小雷在MacBook上買了某款軟體,以前我們想在iPhone上使用同款軟體,是要付多一次iOS平臺App的錢的。 更新「通用購買」功能之後,只需付一次的錢,就可以跨平臺使用了。 ... 小雷今天找了一圈,都沒找到「通用購買」相關的App。要正式上線的話,估計還要一段時間。 雖說我們這些用戶也受益了,但其實蘋果的收益更大,用「捆綁打包出售」看似優惠的手段,將這些用戶都套得死死的。 ... Apple Music更新小細節 大家去KTV唱歌,肯定會發現在每首歌在最開始時,都會有幾個小圓點,來倒數開場時間。 ... 在這次更新中,蘋果把這個倒計時效果加入了自家Apple Music的歌詞功能當中。 ... 在歌曲開唱之前,會顯示三個呼吸燈效果的圓點,來提示你現在是前奏時間。 好久沒去KTV的小雷,盯著這三個點,有種想「開腔」的感覺…… iPad能用滑鼠和觸控板了,光標也安排上了 自從iPad OS打著生產力的旗號,從iOS分出來後,除了多任務介面,小雷沒感覺有什麼有意思的獨享功能。 這次iOS 13.4更新後,小雷終於看到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觸摸板與滑鼠」。 ... 小雷用Magic Mouse 2 和 Track Pad試了一下,蘋果自家應用,甚至第三方軟體都能正常用滑鼠模擬觸控,能正常工作。 ... 大多數情況下,小雷認為用手指直接觸控會更方便。 但如果你像小雷一樣經常碼字的,並且碼字主力設備是iPad,這時有個光標可以快速選中文字,比觸控要方便不少。 我們都知道新iPad Pro發布的同時,蘋果還發布了一款帶觸控板的Magic Keyboard,售價驚人,相當於一臺iPad 2019的價格。 ... 所以小雷猜測,這個新功能很大程度上就是為這新品(恰飯)準備的。 兩個重磅功能缺席本次更新 之前有大神在iOS 13.4開發者預覽版的系統代碼中發現了兩個重磅功能。 一個是Apple Pay新增了嶺南通、深圳通等公交卡。 ... 另外一個是不用電腦,只用iPhone、iPad等設備就能恢復附近設備的OS Recovery(系統恢復)功能。 ... 然鵝,在iOS 13.4正式版當中,小雷沒發現這兩個功能的身影。 ... 不知道這功能是蘋果想留到iOS 14,當作新系統的亮點,還是已經胎死腹中了呢? iOS 13.4,值不值得升級? 最後大家很關心的,iOS 13.4正式版值不值得升級。 流暢度方面,小雷用的設備是iPhone 11,今天一整天地使用下來,感覺和之前iOS 13.3.1差不多,甚至流暢了一丟丟(玄學)。 續航方面,沒有明顯的尿崩現象,還是比較穩的。 小雷的建議是,已經升級到iOS 13的朋友,大可放心升級到iOS 13.4正式版。 ... 因為iOS 13.4正式版修復了系統過於流暢不少的Bug,所以按理來說,iOS 13.4應該是目前iOS 13當中最穩的一個版本了。 如果之前安裝了開發者預覽版的朋友,在設置中刪除相關的描述性文件,就能收到正式版的推送了。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2KDjgAx.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17532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白天沒精神治療有效中醫診所潭子焦慮不安中醫推薦大里睡不著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雅口乾、口渴看什麼科 龍井口乾、口渴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當地人都推薦的中醫診所霧峰淺眠或多夢看什麼科 台中恐慌中醫推薦 治療有成效的中醫診所豐原胸部壓迫感治療中醫 南屯血壓不穩定改善中醫診所 把脈超神的中醫診所西屯頭部發麻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霧峰睡眠品質變差治療中醫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si76et91b 的頭像
    psi76et91b

    陳俊豪的部落格

    psi76et91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