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有人說人生糊塗一點會過的更快樂,可是那些對我們的人生與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我們必須要拎得清,把握好分寸,特別是優秀的女人,這三件事一定要儘早明白,幸福不是上天賜給你的,是靠自己爭取與把握的。 1、心態比年齡更重要。 年輕從來跟年齡無關,年輕是一種生活狀態與心境,心境無關於年齡與相貌,時間可以改變一個的容顏與相貌,卻磨滅不了歲月帶來的見識與智慧,老去的是年齡,不老的是心態,再美的容顏也經不起時光的摧殘,時間留下的是一個人的氣質與品味,女人年齡越大,越要對自己好一點,面對生活的瑣事,心態坦然一點,即使年齡增長了又有何妨,優雅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魅力。 ... 2、別忘記好好愛自己。 女人是一個家庭的中心,承擔著很多責任,也因此最操心最辛苦,所以一定要學會好好愛自己,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照顧別人,身體勞累的時候別扛著,好好休息一下,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鍛鍊身體,心累的時候出去走走,見識一下不同的風景與人,永遠不要忘了提升自己,一定不要違背自己的內心,好好活出自己最好的狀態。 ... 3、相處不累才最可貴。 愛情的產生是因為五官,婚姻的產生是因為三觀,真正的感情是兩人相處不累,你和在一起的時候,不需要偽裝自己,很自然很親切,在婚姻里產生矛盾也很正常,最重要的是兩人能在事後心平氣和的進行交談,而不是看對方不順眼,只有相處不累的感情才能經得起柴米油鹽生活的歷練,也能抗得住世事變遷的考驗。 ... 優秀的女人從來不斤斤計較,也從來不去刻意討好,保持好心態,好好愛自己,永遠心平氣和的做好最真實的自己,願你此生想要的都能努力得到,得不到的都釋懷,做一個優雅的女人,歲月帶給你的不僅是年齡的增長,更多的是心智的成長與內心的豐富。

 

 

內容簡介

  智者面前有一頭真的大象,智者在大象面前蹲了下來。智者說:「這不是一隻大象。」過了一會兒,當大象轉身並開始笨重的移開,智者心中升起一股懷疑:是否有可能大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最後,當大象完全從智者的視線中消失,他往下看著大象遺留下來的足跡,很肯定的宣稱:「的確有一隻大象曾經在這裡出現過。」至少對我而言,人類學就是這樣:從大象留在我心裡的足跡,試圖去重構難以捉摸、相當虛無飄渺,而且至今已消失無影無蹤的大象。 ……

  在如此不確定的追求下,在這樣不同的人群裡,在這麼分歧多樣的時代中,並沒有太多的確定或是封閉的感受,甚至連到底在追求什麼也不是很清楚。但這是一種度過人生的絕佳方式,時而引發興趣、時而令人沮喪,既有益處又充滿樂趣。——克利弗德.紀爾茲

紀爾茲的異想世界

  紀爾茲,人類學一代宗師,如何回味自己精彩而豐富的學術人生?對於自己學門的徒子徒孫留下哪些忠告與建言?對於想一窺人類學奧秘的讀者又給予何種想像?《後事實追尋》這部迷人的作品,提供了回答上述問題的種種線索。

  紀爾茲一生寫下數部學術經典(如《文化的詮釋》、《地方知識》、《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作品(如《爪哇的宗教》、《峇里島的親屬關係》、《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但他學術巨人的身影及浩瀚淵博的學識,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免讓人望而生畏,所幸紀爾茲留下一張進入他異想世界的知識地圖——《後事實追尋》。後人按圖索驥將能發現經典民族誌的許多空白間隙,而地圖所載軼事、典故、趣聞更是賦予理論生命的重要血肉。

  紀爾茲在回顧自己的學思歷程時,一方面不停追問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什麼是民族誌書寫?另一方面又深刻反省始終牽動著人類學事業的西方霸權,以及當代糾纏難解的現代性問題。在這本深具反思性的回憶錄中,紀爾茲以兩個國家為經、四個十年為緯,交織建構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並娓娓道出慧黠而深邃的體悟洞見。追隨大師的足跡踏上旅程,我們終將發現:事實,在行路的終點。

本書特色

  閱讀《後事實追尋》就像在觀賞《葵.德川三代》,兩者都是具有時間厚度的史詩作品。讀者很能從中體會強烈且巨大的時代感,因為兩位主角都是風起雲湧世代的見證人。紀爾茲彷彿是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他以縝密的心思與謀略,將自己四十載學術人生、縱橫印尼與摩洛哥的足跡,交織成這部如同民族誌的學思回憶錄,裡頭處處充滿令人驚奇、拍案叫絕的情節。

  紀爾茲的寫作手法也讓人想起春上村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兩個不同的世界看似分離實則交纏,兩個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卻是相互牽引。帕雷與賽夫魯,一個在東南亞,一個位於北非。原是世界地圖中毫不相干的兩點,卻因紀爾茲的特殊人生際遇,而有了不平凡的交會。

  這本書不僅訴說一位當代大師的精彩人生,也訴說一門迷人學科的內幕秘辛,更訴說了一個真實世界所發生的種種。總而言之,紀爾茲真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啊!

作者簡介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

  當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大師、詮釋人類學的首要倡議者。1923年生於美國舊金山,1956年於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學系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及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等名校。一生主要田野地點為印尼(爪哇、峇里島)及摩洛哥,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包括《爪哇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Java)、《峇里島的親屬關係》(Kinship in Bali)、《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Meaning and Order in Moroccan Society)等作品。《文化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等論文集極具學術影響力,甚至跨越人類學而遍及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1988年以《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本書《後事實追尋》(After the Fact)為深具反思性的精彩回憶錄,是認識紀爾茲豐富學術人生的最佳選擇。

譯者簡介

方怡潔

  台灣大學園藝系造園組畢,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倫敦政經學院(LSE)認知與學習人類學碩士。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社會人類學博士。

郭彥君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資訊科學碩士。服務於美商公司擔任研究員,譯有《生態設計學》、《夠了!創意》。

目錄

譯序:事實,在行路的終點/方怡潔
第一章 城鎮
第二章 國家
第三章 文化
第四章 霸權
第五章 行規
第六章 現代性
注釋
索引

 

譯序:事實,在行路的終點

方怡潔
倫敦政經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生

  在翻譯完這本《後事實追尋》(After the fact)之後,出版社希望我以人類學學徒的身分寫一篇譯序。在我們這一輩的人類學訓練裡,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養成,不管醉心於哪一個次學門(親屬、法律、教育、經濟、宗教、媒體、醫療…等),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的作品都可說是必讀的。他的書寫是迷人的,流暢且深具故事性;他的理論是直觀的,非常容易感同身受;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只人類學界,整個社會科學界都對他的詮釋人類學朗朗上口(雖然本書中他曾明言,他不喜歡人家把他的學派「貶稱」為「詮釋人類學」,因為在他看來,這根本是把一個能夠從根本影響人類學的新方法,貶低為只是人類學的一個次學門,淪為與宗教人類學、歷史人類學、政治人類學等等一般而論之)。閱讀他的文章基本上是享受的,對於向來擅長以日常瑣事顛覆既定邏輯、以微觀細節挑戰行之有年的常識的人類學家而言,很有搔到癢處的痛快感。紀爾茲精練世故的文字、敏銳的觀察、細緻的描述,能讓地方生活中本不出奇的點點滴滴,突然一下子都在眼前鮮活起來,呼應著他的理論。

  但翻譯他的作品,則是一種挑戰。有幾個原因:一是紀爾茲的書寫風格;二是地方文化專有名詞;三是西方典故中文化的挑戰。首先,在書寫風格上,紀爾茲喜歡用很多的修辭去「敘述」場景與事件——這當然某種程度堅守著他在理論上倡議的「深描」。除了修辭多之外,他還喜歡在主要句子中插入短句——主要句子描述著當時的情景,而插入的句子則表達今日回想當時的感觸(或是自嘲、反諷)。這自有紀爾茲在寫作安排上的用心,如此一來,更能讓讀者隨著作者的筆觸而強烈感受到「事實之後」(after the fact直譯)的滄海桑田,他並不強調「早知如此」的慨嘆,而是娓娓告訴讀者:非得這麼走一遭,才能從當下的混沌中,沈澱出澄澈的「後見之明」(after the fact意譯)。但也因為如此,其語句結構就變得華麗複雜,主要句子常因插句而顯得破碎。但中英文語句結構本不相同,中文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直譯,只會破碎斷續,難以閱讀。如何既做到意譯,又保持「古今相照、今非昔比」的效果,以及該如何斷句、怎麼下標點,都常會遇到諸多在翻譯技巧上可堪琢磨的挑戰!

  其次,本書與一般人類學著作相似,紀爾茲大量使用各種文化相關的專有名詞(本書聚焦於印尼和摩洛哥),這不單是名詞本身的翻譯問題,更牽涉到該文化的宗教信仰、歷史發展、地理淵源或政治制度等,因此這些名詞要如何譯得妥當,的確讓人戰戰兢兢。最後,紀爾茲涉獵淵博,下筆傾向引經據典。只見其不時引用希臘神話、哲學名詞、文學名著裡的比喻,去生動化他的行文敘述,以收畫龍點睛之效。此舉對以英文為母語、浸淫西方文化而大量閱讀的讀者來說,可能瞬間就能發出會心一笑。但對中文讀者而言,東方與西方的典故大不相同,西方典故就像謎語一般出現,濃縮了巨大的文化脈絡,假若單純直譯的話,想當然爾只會在讀者心中留下一個不得解的迷團。譯者因此負有追溯來源、理解其文中脈絡之意的重責大任。如此種種相加,翻譯進度就如龜爬壁,進三退一、反覆修改,著實花了一番功夫。在翻譯方面,彥君比我資深許多,此譯本在她的加入之後,獲益良多。當然,若日後還能有二版、三版,在譯文上也會繼續努力、尋求進步。

  但翻譯此書也是樂趣無窮的。紀爾茲提出的詮釋人類學,從根本上反對將經驗與生活排除在外的結構論(結構論學者不做田野,因此被戲稱為「搖椅上的人類學家」),此書就是一位從搖椅上爬起來的人類學家,在田野中穿梭數十年的回憶錄。紀爾茲在以生動筆法回憶過往的同時,卻仍然「很人類學」的孜孜矻矻追問著一個相當根本且哲學的大哉問。這個問題從頭到尾貫穿全書,且恰如其分的將「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以及「紀爾茲這位人類學家」串連在一起。紀爾茲不斷的反問自己:到底,事實是什麼?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提問。可以說他問出了任何一個做過田野的人類學家都會有的疑惑。「事實」就是田野中之我所見、所感、所經歷的嗎?還是,如紀爾茲一開始所說的,如果他不是「剛剛好」生在這個時代、「剛剛好」受過那樣的訓練、「剛剛好」遇上某些世界正在發生的大事、「剛剛好」趕上了某些理論的流行,那麼「事實」是否可能將是另一個面貌呢?本書就以此為開場,一路娓娓道來。

  人類學家(不管過程如何)由田野帶回來的資料,從根本上撐起人類學這個學科的根基。當紀爾茲問著「人類學家靠著田野調查寫出來的『事實』真實嗎?」這個問題時,他同時也在問「人類學的田野應該是什麼?」以及「人類學應該是什麼?」的問題。我在人類學這個領域裡,花去人生中最燦爛的青春時光也有數年之久,至今仍不敢說已窺其堂奧,但我老是問自己「人類學到底是什麼?」。閱讀本書之後,發現紀爾茲這位一代大師竟也問著同樣的問題,著實讓我放心不少。這個問題看似好笑,怎麼會反而是人類學家自己搞不清楚人類學是什麼呢?但大概只有進入人類學這一行,才知道該問題的重要與分量。人類學在台灣常被誤解、窄化為考古學,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對外迎戰諸如「讀人類學?你們挖骨頭啊」此類的問題事小,對內的心理交戰才真是難以對付、縱錯複雜。人類學是什麼?絕對是學科內外數一數二難回答的問題。社會人類學的研究者,不好(對自己與別人)回答人類學與社會學有什麼差別。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者,也不好回答歷史學與人類學有什麼差別。不可否認,人類學家都知道人類學的確有它獨特的問題意識與切入視角,它絕對不是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但到底差別在哪裡,似乎又難以「證明」。若硬要給出「一個」一言以蔽之的定義,反而顧此失彼,更偏離了人類學的根本。「社會學研究己文化、人類學研究異文化」之類的便宜答案曾風行一時,但在全球化、移民、通婚頻繁,傳播、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已經不堪使用。當代若再用文化為邊界去框限一門學科的界線,已不是很具論述的效力,同時也容易落入畫地自限的窘境。

  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貫穿著全書,答案也隨著紀爾茲的行文而逐漸浮現。有意思的是,紀爾茲在〈行規〉那一章裡看似要直接回答「人類學的discipline到底是什麼?」的問題,其實卻恰好相反,通篇都在解構這個問題。他要說的是:學院的圍牆內無法給出人類學的定義。那麼,到底是什麼形塑了人類學的「氣質」呢?

  田野調查正是他給出的答案。我認為本書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說出了這個從來沒有人說過的空白(或禁忌)。本書觸碰到諸如田野地點如何挑選與進行、人類學家如何在田野中被養成、作品好壞的標準與田野的關係、論述與理論如何從田野材料中形成等等議題。當一篇正式的人類學論文必須「捨去」(不管是有意識的隱瞞或是忍痛割捨)田野調查的過程、避之不談時,本書寫出了論文中這不被看見的另一面。而藉此,離開學院進入田野的人類學家,其「氣質」才逐漸成形。

  的確,一個受正式訓練的人類學家,由於「長期」田野調查的不可避免,因此注定會被放在一個得直接面對理論與實際層面間斷縫的位置,而人類學家亦身為人的那一面,就在這個斷裂當中無所遁形的現身了。做「長期」田野調查這一件事,讓人類學家注定要比其他的社會科學家,更尖銳的去迎戰「生活現實」。在處理研究之前,要先處理「如何在這個地方活(待)下去」的問題。伴隨而來還有諸如「如何讓陌生人接納我」、「如何與人交朋友」、「如何贏取當地人的信任」、「我能適應這裡的天氣嗎」、「我能吃的慣這裡的食物嗎」等問題。相信每一個正要進田野的人類學家,都像回到了第一天上小學時的緊張樣。更進一步,在田野中,還得面對很多道德掙扎,諸如「我要不要放下一切進田野,還是要帶著外部的資源進田野」、「寂寞時怎麼辦」、「如何面對厭惡這種情緒」、「如何處理田野中複雜的利益糾葛」、「如何面對勒索(實質上的或情緒上的)」、「我能對田野裡的朋友說不嗎」或是「我該在多大程度上對我的田野朋友坦白」等等。進入田野像是進入一個修羅場,當地人有他們的生存之道,人類學家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人類學家跟他們呼吸同樣的空氣、住在同樣的屋簷下、喝一樣的水、吃一樣的食物、面對一樣的現實,並相互觀看。之後所寫出的作品,某種程度就在這樣他—我兩相照映之下,述說一個關於人如何生存於世的故事:人的思考、人的策略、人的情感、人的選擇,即種種生活表象背後隱微而巨大的「民間哲學」(folk theory)。

  而就是這種正面面對人生現實,以及試圖用「身為人或身為學者」的種種,去處理學院理論與真實人生的斷裂的重複過程,形塑了人類學的「氣質」。有人用堅守科學與客觀的立場來迎戰其中的矛盾、有人深切自省(如後現代學派宣稱客觀之不可得)、有人投入社會運動、有人開展理論流派、有人拓寬學科疆界(如情緒就開始被注意並納入結構中來討論)。人類學家有各種面貌,看似不易定義,難以找到共通點,但其實可說這繁花似錦的表象,是在面對真實人生經驗與理論的斷裂之後,以各自方式迎戰的一種映照。

  這本書之精彩,是處在任何階段的人類學接觸者都值得一讀。人類學初心者,可把它當作基礎入門書;即將出田野的菜鳥人類學家,也會從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捕捉到每個人都在說卻永遠說不清楚的田野調查(人類學家的成年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已經從田野歸來的人,在拼湊材料、尋找事實的同時,紀爾茲的經驗與反省則相當值得借鏡。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52518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城鎮
假想在大約四個十年之間,你不時捲入兩個外地城鎮(一個在東南亞的一條馬路轉彎處,一個是北非邊城與出入口),你想要說點兒在這兩個城鎮發生的事情有何改變。你可以對比過去與現在、之前與之後,描述過去的生活曾經如何,而至今又是如何。你可以寫篇記敘,寫個故事說明一件事如何演變成另一件,然後又變成了其他事:「接著……然後……。」你可以創造指標,描述趨勢:個人主義更盛、宗教信仰較不虔誠、財富增加、道德逐漸敗壞。你可以寫個回憶錄,透過現在的眼光回顧過去,努力重新體驗。你可以列舉出不同階段——傳統、現代、後現代;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獨立——並假定這些階段通往一個共通的目標:國家角色萎縮、理性官僚鐵籠。你可以描述制度的變遷、變動中的社會結構:家庭、市場、政府、學校。你甚至可以建立一個模型,構想一個過程,提出一套理論。你也可以畫圖。

問題是,改變遠比你的初步印象來的更多、更為支離破碎。兩個城鎮當然變了,許多方面是表面的不同,有些許地方則是根本的不同了。但是,同樣的,人類學家也不一樣了。人類學家所工作的學科不同,這門學科的知識背景不同,而這門學科的道德基礎也不同了。這兩個城鎮所在的國家、這兩個國家所處的國際環境也不一樣了。同樣的,大部分人覺得什麼是生活的想法也在改變。這改變比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想的更繁複、更糟糕。無論是細微直接或是宏大抽象,當所有事情都改變時——研究對象變了,研究對象的周遭也變了,研究者變了,研究者的周遭也變了,以及同時包含兩者的那更寬廣的世界都變了——似乎找不到恰當的立足點來研究,是什麼改變了,以及如何改變的。

只是,赫拉克里特斯般的意象事實上有其謬誤,或說造成某種程度的誤導。時間,這種部分是個人、部分是職業、部分是政治、部分是哲學(不論其所指為何)的時間,並不像大河在匯聚眾支流後,持續朝向某個終極目的地流去,比如流向大海或是大瀑布等,而更像是或大或小的溪流,曲行彎流並不時交錯,短暫匯集併流後旋即分開。時間也不像是或短或長的循環或週期,彼此堆疊成複雜波形,需藉由調和分析器拆解出基本波形。這般時間並不是人們面對的單一歷史、單一傳記,反而更像是騷動的多重歷史、繽紛的多人傳記。這其中的確有個規律存在,但是這規律如同疾風暴雨或是街道市集般,也就是說,沒有一點韻律。

因此我們有必要接受漩渦、流竄以及不定的連貫性;就像雲聚雲散一樣。並沒有一個普遍的故事可述說,也沒有一個綜觀全局的圖像在那裡。或者說,即使有,不管是在那刻或將來,也沒有人可以像法布里斯在滑鐵盧戰役(Fabrice at Waterloo)那樣漫遊到故事圖像中間,有立場可以去構築它們。我們唯一可以建構出來的(假如我們持續記錄並且還能活下來)是在事情發生之後,諸事休戚相連的後見之明:也就是說,在事實之後,我們所拼湊出的模式。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Gm6QD22.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45377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三義三餐正常,免節食中醫減重方式清水減肥中醫推拿法頭份減重不傷身的方法桃園復興中醫減肥減重成功案例
蘆竹有效的中醫減重配方 大溪速成減肥方式 針灸減肥減重效果好的豐原中醫診所推薦大園手臂瘦身中醫診所 台中北區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 南港中醫減重哪間有效,大家都推薦這間診所太平暴食症的中醫治療 台中中區減重諮詢門診 健康輕鬆減重不復胖推薦西屯中醫減重門診三義不搭配西藥的中醫門診 西湖穴位埋針中醫診所 針對肥胖減重瘦身推薦的豐原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si76et91b 的頭像
    psi76et91b

    陳俊豪的部落格

    psi76et91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